20年前,作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径山茶 ”的核心原产地——径山村,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茶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村里青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剩下年迈体弱的父辈们留守,村庄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3年底,村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8.7%(477人),65 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0.2%(336人),80周岁以上57人,常年独居、空巢留守老人5位,失能失智老人2位,重残老人6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1位。近20年来,在浙江省委“千万工程 ”的指引下,径山村“穷则思变 ”,村党委依托“径山寺 ”“径山茶 ”两张金名片,借助良好生态资源,提出打造“ 中国禅茶第一村 ”的总体设想。通过做美村庄风貌、做深文化内涵、做优乡村治理, 做强禅茶产业,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中,径山村党委特别聚焦“一老一小 ”群体,主动适老创新求变,破解涉老难题,拥抱“银色浪潮 ”。
一、打造夕阳胜金的“聚宝盆”
径山村有茶园 3000 余亩,茶企 10 家,村里 70%以上的 农户都从事径山茶生产经营。由于种茶、制茶都是辛苦活,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茶企创办者和老一代的茶农均已步入高龄,迫切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和创新。村党委以挖掘径山非遗项目为突破口,布局“径山茶炒制技艺 ”“茶筅制作技艺 ”“径山古法抹茶制作技艺 ”等“非遗十二工坊 ”业态,培育出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1名, 区级非遗传承人4名,其中60周岁以上非遗传承人3人,确保了非遗技艺得到弘扬和世代传承。
以“分享、结缘、包容、感恩 ”为内涵的径山禅茶文化为特色,组建了4 支由 50 余名径山老茶人组成的“银领有为 ”志愿队。喫“茶 ”宣讲团参与策划“径山喫茶节 ”“径 山茶祖祭典 ”“径山茶汤会 ”等系列文化活动。在老茶人的不懈助力下,源起于径山的“径山茶宴 ”作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寻“茶 ”督导团结合“无保洁员村 ”建设,带头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检查指导,从源头治理夯实了环境基础,助力径山村获评“ 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评“茶 ”和事团依托“茶汤议事 ”机制,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民主协商、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化解, 当好“老娘舅 ”“调解员 ”,助力径山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扶“茶 ” 振兴团由年过七旬的陈老伯和六十多岁的李伯伯等 8 位成员牵头,组建径山茶专业合作社,把 300 余户茶农集聚起来, 解决了散户茶农的包装、品牌、标准化等难题,助力径山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
老茶人在径山村“三茶统筹研讨会 ”上分享经验
二、耕耘薪火相传的“希望田”
径山村党委举办“径山青年说径山 ”“班子成员谈发展 ” 活动,以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不断激发年轻人回乡积极性,自 2020 年以来,30 余位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年近 70 岁的周老伯是第一个径山茶自营私有品牌创立者。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回乡创业,接过传承茶艺的“接力棒 ”, 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制茶手艺,还学会了茶艺技能。现在父女俩所经营的茶文化空间,总面积超 3000 平米,不仅可以品鉴“真色真香真味 ”的径山茶,还可以在带有茶香的民宿泡 茶汤,吃地道的“全茶宴 ”。
茶人世家的制茶技艺传承
60多岁的陈阿姨是村里有名的女能人,原先长期在外经商,15年前看好径山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回到村里承包茶山, 办起了茶企。现在她女儿小章也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非遗民宿,还在外开设了2 家径山茶主题茶馆,成立茶文化表演团队,参与各地的茶文化活动,成为了径山禅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作为径山村为数不多的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小马一直在外地大企业任高管。受父亲(老书记)的影响,也回到了村里,担任村旅游公司的负责人,组建公司运营团队, 开发出“径灵子 ”乡村 IP,研发茶衍生产品等超 100 余种, 年接待参观考察旅游团 1000 余批次,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探索出了新路径。在老一辈的传帮带下,这些茶二代越干越有劲,不仅挖掘出径山抹茶、古法团茶等老茶品,还开发出径山红茶、径山柚子茶、茶牙膏、茶面膜等新产品,实现了径山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2022年径山村喜获“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荣誉。
三、汇聚共富工坊的“烟火气”
直播本应是年轻人的天地,但在径山村“茶仙子 ”共富工坊直播间,老年手工技艺人“茶婆婆 ”经常乐呵呵通过现 场直播做青团、包粽子、做番薯片等,成功售卖传统本土特产,带动了 23 户低收入老年家庭增收。村旅游公司培育出 80 余家特色茶家乐、10 余家茶宿、7 处共享摊位等,让有一定劳动力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帮工赚钱,实现了房屋不闲置、老年人不落伍、老来也有乐趣。
共富工坊推出的“共享摊位 ”
“巧娘共富工坊 ”的创始人朱阿姨经常说“家有一老, 似有一宝 ”。朱阿姨创建了“妈妈的味道 ”美食品牌,招纳了 30 余位老年村民一起开心地制作价廉物美的本地特色美食,实现了人均每年增收3 万余元。同时,她还成立了一家公益组织,从 2013 年开始,每年重阳节期间,都会自费邀请理发师团队,为村里的老人们开展免费义剪活动。
四、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径山村建有全科卫生服务站,专业医生护士全天坐诊,常用药品保障到位,还实现无人机配送。每年定期开展诊、 免费“ 两癌 ”筛查、体检等健康行动,完善慢性病管理随访服务机制,推动大病患者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每位老年人都有签约家庭医生提供健康保障, 做到小病不出村。施阿姨是村太极拳社团的一员,清晨起床,随身佩戴的智慧手表显示她心率正常,随后她到禅茶广场参加组团晨练,之后到村卫生服务站用健康诊疗一体机进行血压测量,有时候会在自助售药机购买维生素片,全程熟练便捷。
余大爷一天中大部分时光是在400 多平方米的“ 百岁幸福家 ”居家照料中心快乐度过。每天可以漫步在贯穿全村的 12 公里健康绿道上,也可以看着电视里精彩节目期待着老年送餐、公益洗衣,还可以参加健康讲座、休闲棋牌等娱乐活动,余大爷感觉非常幸福。在超 1000 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场和 400 平方米的五星级文化礼堂里,本村老年人和老年游客经常其乐融融地开展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无障碍设施让村里出行不便的人平等、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暖心服务。村里还对余大爷这样的8 位老人居住环境实施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同时还在“茶多分 ”治理体系中,将家庭养老责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的孝老爱亲行为纳入其中,加强党员联户结对,让村内老年人享受应有的优待、获得应有的关怀认同;家风家训门牌、最美家庭荣誉牌等促使爱老敬老的氛围不断浓厚,“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已全覆盖。径山村已经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每位老人的生活足迹都是诠释美好生活的向导。
茶余饭后径山村老年人的“幸福笑脸 ”
现在的径山村,已经实现了蝶变。村集体经济和人均收入分别从 20 年前的 7 万多元和 5000 多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808 万元和 57000 多元,人均寿命达 82.5 岁。在径山村,老年人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且将新火试新茶 ” 的动力源,忘却了年龄,尽情地享“寿 ”生活,不需要被“照顾 ”。老人们的健康生活让年轻下一代更加安心,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和工作中。
禅茶第一村新风貌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怎 样让老年人更好的量力、志愿、主动地参与融入到乡村发展 中,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共筑和美乡村。径山村已经在 谋划全方位全周期的精准助老健康服务,积极打造国家级“健康村 ”。将通过三馆(中医非遗馆、健康体验馆、健康善食馆),一院(中医健康研究院),一基地(健康食材基地) 的建设,不断完善涉老设施,健全健康生活机制,从物质到精神实现全面科学健康,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村庄发展更多成果。径山村一定会让城里人更向往,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富样板。
编辑:怀马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