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始终把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作为健康宜春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倡导无烟生活理念,稳步推进无烟环境建设,逐步完善戒烟服务体系,有效维护和促进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守牢“主阵地”,控烟科普宣传有声有色
一是将全市中心城区的36个网格与各级各家医疗机构结对,由网格员摸清百姓健康需求,各级巡讲专家库成员提供点单式服务,将社区打造成健康科普“前沿阵地”。在属地与部门的密切协作下,网格社区“吹哨人”、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微信群、大喇叭广播、百姓大舞台等载体,利用快板、三句半、情景剧、脱口秀等形式,持续推出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内容科学准确、形式丰富新颖、感染力强的科普作品,把健康理论“唱出来”“演出来”。每年100余次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让宜春健康科普品牌在基层实践中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
三是围绕世界无烟日主题,与市教体局共同部署,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次无烟知识答题挑战赛、一次禁烟征文比赛、一次手抄报和绘画评比活动。2024年,全市共有131所中小学参与,挑战赛答题准确率达到91.24%。广大师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烟草的严重危害,控烟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全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逐年下降。
二、深耕“责任田”,戒烟门诊服务有效可及
一是高位推动市、县(市、区)两级人民医院设立戒烟门诊(挂牌在呼吸内科),配备专职医生1名、护士1名提供戒烟服务,完善血压计、体重计、听诊器、呼出气一氧化碳(CO)检测仪和药物卡片等配套设备,每周固定半天时间开诊。
二是由参加过省级培训的呼吸科医生对全体门诊医生开展戒烟劝导技术培训,将询问患者吸烟史纳入到日常的门诊问诊中,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并根据需要将患者转诊至戒烟门诊进行强化干预。
三是积极探索将戒烟门诊服务的触角向社区基层延伸,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为辖区15岁及以上的就诊居民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主动到社区收集有戒烟意愿的居民信息,协助其制定戒烟计划,定期随访并告知戒烟门诊资讯。
截至2025年5月,戒烟门诊服务已初见成效。宜春市、县(市、区)两级人民医院均按照要求设立了戒烟门诊,人员、设备得到了有力保障,不少医务人员通过参加戒烟劝导技术培训,主动减少吸烟或成功戒烟。医疗机构通过多科室联动,利用诊疗机会开展吸烟劝导宣教,1693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自愿接受简短戒烟干预服务,1241名患者被转诊至戒烟门诊,接受戒烟强化干预服务。与此同时,13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无烟环境+社区就诊简短戒烟干预+戒烟门诊技术兜底”的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了规范、方便、可及的戒烟服务,提升了社区内吸烟居民戒烟意愿,降低了吸烟率和复吸率。
三、织密“监管网”,无烟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借助爱国卫生立法东风,广泛调研社会各界对控烟立法的意见建议,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及烟草局召开了12次专题研讨会,就全面禁烟场所、烟草广告、处罚措施等具体内容进行交流。控烟有关内容已列入《宜春市爱国卫生条例》第二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单独成条,《宜春市爱国卫生条例》经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是不断推动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院从市直向基层街道社区拓展,提高无烟单位覆盖面,修订完善无烟单位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规范设置吸烟区,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巩固无烟单位建设成果。中心城区10个街道78个社区积极推进本辖区无烟环境建设,全市无烟党政机关覆盖率100%,无烟医院覆盖率100%,无烟学校覆盖率95%。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科学设置了吸烟区,配套了吸烟亭、灭烟柱及控烟宣传折页,引导吸烟者到指定区域吸烟,有效满足了公众远离“二手烟”的无烟环境建设要求。
三是聚焦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庭,以青少年人群为切入点,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劝导家中长辈了解烟草危害,认识二手烟对家庭生活环境的严重威胁,帮助其培养健康兴趣爱好,共同参与无烟家庭建设,全市无烟家庭数量逐年提升。
(江西省爱卫办、宜春市卫生健康委供稿)
编辑:怀马凤